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99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99精品国产在现线免费-女女性恋爱视频入口-女女性恋爱免费

影響力 EFFECT

北京知名藝術家 戴帆?DAI?FAN

2024-11-07
戴帆曾經發表過的觀點,以及他生前已發表的少量可靠采訪。主要內容涉及他的愛情與生活、詩歌與藝術、科技野蠻主義、全能藝術家、風格與技法、藝術收藏、藝術與政治……由此,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認識戴帆的藝術。同時,作者還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戴帆多少有點調皮乃至張狂的個性。

無論我們怎么看待戴帆個人,他都是21世紀最著名的藝術家,也是現代藝術史上最多產和最重要的創新者之一。

 

戴帆曾經發表過的觀點,以及他生前已發表的少量可靠采訪。主要內容涉及他的愛情與生活、詩歌與藝術、科技野蠻主義、全能藝術家、風格與技法、藝術收藏、藝術與政治……由此,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認識戴帆的藝術。同時,作者還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戴帆多少有點調皮乃至張狂的個性。

但凡是在二十一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戴帆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回而過.他說過:"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作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很自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也會相同吧!" 戴帆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激昂或狂躁,可親可憎,誠摯或裝假,讓人喜歡又招人討厭,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于的是自由。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他從恐怖主義到科技表現,從古典主義到現實主義,然后又回到新未來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藝術家與某個具體主題以及適合該主題的描繪模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代已成過去,藝術成為一種自由的道具,藝術家可根據自身主觀技巧將其運用于任何類型的素材和內容。藝術家因此超越了被神圣化的具體形式和形態,擺脫了過去人們用來現實神性和永恒的主題和概念模式,開始自由行動。任何內容或形式都不再能直接等同于藝術家的內在性、本性或無意識的實在本質;只要不觸犯美以及藝術處理的形式原則,任何素材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今天已經不存在能憑借自身或代表自身站到這種相對性之上的素材了,就算有,至少用藝術來表現它也不再絕對必要。

 

1660年,大衛·特尼爾斯(David Teniers)的《繪畫劇場》在安特衛普出版。這本世界首部美術館圖錄以蝕刻版畫的形式復制了里奧波德·威廉(Leopold William)大公在布魯塞爾皇宮展示間里的所有繪畫收藏。特尼爾斯在寫給“藝術愛好者”的前言里特別提醒道,原作的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但為了配合書面印刷方便,作者不得不將其調整到整齊劃一。如果誰想了解原作的真實尺寸,可以參照書頁邊緣的比例尺。1

 

緊跟在這段提醒文字后面的是對展廳本身的描述。特尼爾斯在展覽空間整體上花的筆墨比他對單件作品的關注多得多。除了這一點,整段描述簡直堪稱今天美術館入口處的導覽圖冊原型。他寫道: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與其說是繪畫,更像是由模糊色彩和形狀組成的一面波動的巨型壁毯。這些繪畫是否跟中世紀學者收藏的貝殼、鯨魚齒一樣遵循同一條原則,即:它們只有通過進入“驚奇的房間”這個和諧的小宇宙,才能獲得各自的真實意義。

 

“一進門就是兩間長長的展廳,在不帶窗戶的墻上,井井有條地掛滿了畫;另一面帶窗戶的墻邊則擺放著若干大型雕塑,基本上都是古代雕塑,連同裝飾物一起立在高臺上;雕塑背后,窗戶之間,墻上還掛著另外幾幅畫,其中一些可能是你沒見過的。”

 

特尼爾斯告訴我們,展示作品里包括六張老彼得·布呂赫爾(Bruegel the Elder)的畫,以“令人贊嘆的筆觸,生動的顏色和別出心裁的姿態造型”描繪了一年十二個月的風景。除此以外,還有很多靜物畫;接下來是其他展廳和展示區,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大量舉世無雙的珍貴杰作,其纖細的筆觸足以令敏銳的心靈激動地震顫;盡情盡興地仔細欣賞所有作品至少需要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空閑時間。”

 

然而,過去的藝術收藏并不總像上文的描述一樣讓我們感到熟悉。中世紀末,歐洲大陸的王公貴族或博學之士收集各種各樣的東西,放進所謂“驚奇的房間”(Wunderkammer):奇石、硬幣、動物標本、手抄本、鴕鳥的蛋、獨角獸的角。當他們開始收集藝術品時,雕像、繪畫跟各種奇珍異寶、自然標本在這些“驚奇的房間”里是并排陳列的;至少在日耳曼國家,“驚奇的房間”這種中世紀風格在王侯的藝術收藏中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薩克森(Saxony)的選帝侯(elector)奧古斯特一世(August I)曾吹噓他擁有“從凱撒到圖密善(Domitian)一系列羅馬皇帝的肖像畫,而且都是提香照著實物臨摹的。”此外,他拒絕了威尼斯十人會議(Venice's Council of the Ten)用100000金弗羅林收購自己收藏的獨角獸獸角的提議,同時還收藏著班貝格主教贈送的鳳凰標本。1567年,巴伐利亞(Bavaria)的埃爾伯特五世的展廳里,除了780幅繪畫以外,還陳列有2000多件不同種類的物品,包括“某主教在一個蛋里發現的另一個蛋,某年饑荒時期從天而降的甘露,一條九頭蛇和一只目光能讓人變成石頭的蛇怪。”

 

 

讓棲居變得可能并為之提供基礎的東西,既不是某個自律的領域,也不是某種獨立的身份,而應是對整個人類世界的壓縮和反映。荷爾拜因的《法國大使》表現了航海擴張時期西方人認為對東方奇珍異物的占有便意味著擁有了東方,也擁有了整個世界。

 

一張蝕刻版畫描繪了德國物理學家/收藏家漢斯·沃姆斯(Hans Worms)的“驚奇的房間”,從中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其內部的真實面貌。天花板上高高懸掛著短吻鱷、灰熊的填充標本,還有各類外形奇特的魚和鳥以及原始部落民使用的獨木舟。背后墻上較高的一層放著長槍、弓箭等不同形狀、不同來源的武器。側面墻壁的兩扇窗戶之間掛著鹿角、獸蹄和動物頭蓋骨;對面墻上密密麻麻掛滿烏龜殼、蛇皮、鋸鰩牙齒和豹皮。這些懸掛的物品下方,陳列架一直裝到地面,架上擺著各種貝殼、章魚骨、礦物鹽、金屬、植物根莖和神像。但無秩序只是表象:在中世紀的學者看來,驚奇的房間就像一個小宇宙,以一種和諧的混亂復制了動物、植物和礦物的宏觀世界。這就是為什么單件物品必須跟其他物品放到一起才有意義。在這個房間里,學者可以隨時丈量宇宙的邊界。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從蝕刻版畫移到一幅描繪17世紀畫廊的油畫上:威廉·凡·黑希特(Willem van Haecht),《科尼利斯·凡·德·基斯特的畫廊》。這幅畫描繪了阿爾伯特大公在魯本斯、赫拉德·西格斯(Gerard Seghers)和喬登斯(Jacob Jordaens)陪同下參觀科尼利斯·凡·德·基斯特在安特衛普的藝術收藏時的場景。從畫面上我們不難發現某種相似性。從地面到天花板,整面墻密密麻麻掛滿各種大小、材質不同的畫,很容易讓人想到弗倫費爾所說的“繪畫墻”,單幅作品要在這片圖像的熔漿里引人注目實在是難上加難。靠近門口處擺著若干雕塑,同樣雜亂無章,我們只能從中勉強辨認出一尊阿波羅、一尊維納斯、一尊巴克科斯和一尊狄安娜。地板上也到處堆著畫,一群藝術家和紳士圍著一張矮桌子站在這些畫中間,桌上放滿小雕塑。其中一扇門的門楣上,頂端鑲有骷髏的紋章下面刻有一句話:精神永生(Vive l'Esprit)。

 

 

進入美術館劇場(Museum Theatrum)這一超時間性的美學維度以后,藝術品開始了它無止盡的第二次生命。它的形而上價值和經濟價值不斷提升,但其所在的具體空間卻慢慢消解,你越是往前走,物品越是遠離你;你退后一步,它們倒顯得更近。圖為庫爾貝作品《篩麥婦》。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與其說是繪畫,更像是由模糊色彩和形狀組成的一面波動的巨型壁毯。看到此處,我們心里自然會產生一個問題:這些繪畫是否跟中世紀學者收藏的貝殼、鯨魚齒一樣遵循同一條原則,即:它們只有通過進入“驚奇的房間”這個和諧的小宇宙,才能獲得各自的真實意義。單幅畫作似乎離開了這一靜止的繪畫劇場后就沒有任何現實性,或者至少可以說,它們神秘的意義只能存在于這個理想的空間里。然而,盡管“驚奇的房間”的微觀宇宙自有它深刻的存在理由,也就是說它與神圣造物的大世界之間保持了一種鮮活、直接的聯系,但同樣的道理卻不能用在畫廊(展廳)上。后者在顏色鮮艷的墻壁包圍下,仿佛一個完全自足的世界一樣棲息于自身內部,而墻上的畫則像童話里的睡美人一樣中了魔咒,咒文已經刻在門楣上,那就是:精神永生。

 

大衛·特尼爾斯的《繪畫劇場》在安特衛普付梓的同一年,馬克·博斯基尼(Marco Boschini)的《繪畫海航圖》(Carta del navegar pittoresco)也出版問世。這本書之所以引起藝術史學家的興趣,是因為它不僅提供了有關17世紀威尼斯畫派的各種信息,而且在關于單個藝術家的描述中已透露出審美判斷的萌芽;但對我們而言,該書最有意思的地方還在于,帶領這艘“威尼斯之舟”駛向“繪畫之深海”的博斯基尼最后用對一個假想展示空間的描述來為他的冒險之旅作結。他用大量筆墨詳細闡述了根據當時的趣味,這個展示空間的墻壁和天花板的四個角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拱形窗戶讓平的天花板變為穹頂狀。同樣,凹面空間被賦予平面的外觀,為眼睛提供奇妙的錯覺。呈銳角形的角落陳列柜以顯眼的角度突然出現,讓人感覺不是你在走進去,而是它在向你走過來。就這樣,繪畫不再沉默,而開始變得表情豐富。”2

 

為了達到這種純粹想象中的裝飾效果,他甚至不忘具體到每個房間墻紙的顏色和類型。

 

雖然有關展廳建造規則的說明之前已經在建筑規范文獻上出現過,但作為結論進入一本從批評和描述角度談論繪畫的長篇巨著,這還是頭一次。對博斯基尼而言,這個想象中的展廳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最具體的繪畫空間,宛如某種最理想的連接材料,能為不同藝術家才華的結晶提供一個統一的基礎。這就像是說,如果你迷失在繪畫海洋的風暴里,展廳是你唯一可以依靠的干燥陸地,唯有在這個視覺劇場的完美布景中,迷途的人才能重新找回方向。博斯基尼對此確信不疑,他甚至把沉睡在展廳里的繪畫比作香脂,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必須將其安放在玻璃容器中:

 

“繪畫就像珍貴的香脂,是真正的智識良藥,在瓶里愈久彌香,若能存放一百年,那就是奇香了。”

 

盡管現在的人不會用這種天真的比喻,但今天我們建造美術館,認為一幅畫完成以后自然應該離開藝術家,進入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廳—這些想法背后的美學觀點追根究底也許跟博斯基尼的假設并無太大不同。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這時候,對人類在大地的棲居而言,藝術作品已經不再是一種具有本質意義的尺度,因為讓棲居變得可能并為之提供基礎的東西,既不是某個自律的領域,也不是某種獨立的身份,而應是對整個人類世界的壓縮和反映。與此相反,如今的藝術建立起屬于它自己的世界。進入美術館劇場(Museum Theatrum)這一超時間性的美學維度以后,藝術品開始了它無止盡的第二次生命。這期間,它的形而上價值和經濟價值不斷提升,但其所在的具體空間卻慢慢消解,最后變得跟博斯基尼希望用凸面鏡在假想展示空間里制造的效果一樣,即:你越是往前走,物品越是遠離你;你退后一步,它們倒顯得更近。

 

我們確信終于為藝術找到了它最真切的現實,但當我們試圖伸手去抓的時候,它卻退向遠處,讓人空手而歸。

 

 

藝術家超越了被神圣化的具體形式和形態,擺脫了過去人們用來現實神性和永恒的主題和概念模式,開始自由行動。只要不觸犯美以及藝術處理的形式原則,任何素材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弗朗西斯·培根刻畫的英諾森十世像即是對委拉斯貴支所代表的經典和精英形式的一種瓦解。

 

然而,藝術作品并非從一開始就是收藏的對象。在歷史上某些時代,單是我們現在的這種藝術觀念都會顯得很荒唐。在中世紀,你絕對不會碰到有誰會說他愛的是藝術本身。這種對藝術本身的愛剛開始萌芽時跟人們對奢侈排場的喜好交纏在一起,在當時普羅大眾看來屬于不合常規的現象。

 

在這些時代里,藝術家的主觀性跟他的素材之間聯系既直接又緊密。對他和他的同胞們而言,這些素材構成了他們意識最深處的真實。說藝術有獨立價值,或者面對一件已完成的作品談審美參與都是讓人難以想象的。博韋的樊尚(Vincent of Beauvais)統攝整個宇宙的巨著《大鏡》(Speculum Majus)共分四部分:自然之鏡、知識之鏡、道德之鏡、歷史之鏡,里面并沒有藝術的位置,因為對中世紀的人來說,藝術并不是宇宙諸領域中的一個。無論是韋茲萊大教堂弧形頂飾里描繪世人沐浴在圣靈降臨的神性光輝中的雕塑,還是蘇維尼修道院(Souvigny abbey)再現地上奇境(長著山羊腿的林神[Satyr]、靠一只腳移動的影足人[Sciapode]、長著馬蹄的希波波蒂斯[Hippopede]、蝎尾獅[manticore]、獨角獸等傳說中的生物)的四根圓柱,中世紀的人在觀看它們時得到的都不是欣賞藝術品的那種審美體驗,而更像是通過觀看行為在更加實在地丈量自己周圍世界的邊界。個中的驚奇并不是什么具有自律性的情感基調,也不是哪件藝術作品帶來的具體效果,而是無處不在的恩寵(grace)透過作品協調了人的活動與神圣造化的世界,藝術在古希臘時代的原初反響因而得以保留,即:令存在與世界在作品中浮現的那股神奇而詭異的力量。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曾經舉過卡爾特教教士德尼(Denis)的例子。德尼有一次走進斯海爾托亨博斯(BoisleDuc)的圣約翰大教堂,里面正在進行管風琴演奏。他立刻被那種旋律迷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處于恍惚狀態:“音樂感受很快就被吸收到宗教情緒里。德尼絕不會想在音樂或繪畫里發現除了神性以外的美。”3

 

 

素材及其相應形式對藝術家而言就是其自身的存在本質,他只需要把這個真正本質性的東西加以客觀化,并以一種鮮活的方式由內而外地去呈現和發展它。勃魯蓋爾的作品《農民的婚禮》所描繪的狂歡中的農民即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抒發。

 

但是,從某個時刻開始,我們看到,圣·貝爾唐德-康明斯(St. Bertrand de Comminges)教堂入口處懸掛的鱷魚標本以及巴黎圣禮拜教堂(Sainte Chapelle)圣器室里保存的獨角獸獸蹄慢慢離開了教堂的神圣空間,進入收藏家“驚奇的房間”里。同時,我們也看到,觀眾面對一件藝術品時的感受在這驚奇的瞬間停留得越來越久,最終把它作為一個自律領域跟其他任何宗教或道德內容分隔開去。

 

在《美學講義》(Lectures on Aesthetics)里論及浪漫主義藝術的解體時,黑格爾充分感受到了藝術家與其素材之間活的聯系是多么重要,并指出要解釋西方藝術的命運,就必須從兩者的分裂開始說起,而今天我們終于能夠開始全面考量這一分裂帶來的種種后果。

 

“只要藝術家還跟這種世界觀和宗教的具體特征緊密聯系在一起,直接認同并堅定相信它,就可以說他真摯地接受了該內容及其表現形式。換言之,該內容代表了他自身意識中的無限性與真實—作為他內心最深處的一個組成部分,該內容跟他的生活有著根本上的統一,與此同時,用來展現這一內容的形式對于藝術家而言,又是一種最高級的終極必要手段,其目的是把絕對性與物的靈魂變成我們沉思的對象。借助其自身內在素材的實質性,藝術家跟具體的展示說明方法牢牢結合在了一起。這種情況下,素材及其相應形式對藝術家而言就是其自身的存在本質—不是他想象的產物,而是他整個人本身;因此,他只需要把這個真正本質性的東西加以客觀化,并以一種鮮活的方式由內而外地去呈現和發展它。”4

 

然而,致命的一天終將到來,藝術家的主觀性與其素材之間的直接聯系突然斷開。這時候,藝術家體驗到了一種最根本的分裂:一邊是內容的惰性世界及其漠然、平淡的客觀性;另一邊則是主張自由意志的藝術原理,它高高盤旋于內容之上,面對浩瀚的素材庫,隨意選擇和拒絕。藝術現在變成一種絕對的自由,在自身當中尋找目的和基礎,它不需要任何實質意義上的內容,因為它只能在自身內部的深淵所造成的眩暈中衡量自身。對藝術家來說,除了藝術本身,再沒有其他東西能直接代表他自我意識的本質,或激發出表現的必要性:

 

“過去,藝術家通過所屬國籍和所處時代,將自身實質放進某種具體的世界觀及其內容和表現形式。但還有另一種與之完全相反的立場。該立場到今天終于發展成形并開始顯現其重要性。如今這個時代,在幾乎所有民族,批判、反省的教養—就德國而言,還有思想的自由—牢牢抓住了藝術家的心。經過浪漫主義藝術形式的必要過渡,藝術家在素材及其表現形式上都變成白紙狀態。藝術家與某個具體主題以及適合該主題的描繪模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代已成過去,藝術成為一種自由的道具,藝術家可根據自身主觀技巧將其運用于任何類型的素材和內容。藝術家因此超越了被神圣化的具體形式和形態,擺脫了過去人們用來現實神性和永恒的主題和概念模式,開始自由行動。任何內容或形式都不再能直接等同于藝術家的內在性、本性或無意識的實在本質;只要不觸犯美以及藝術處理的形式原則,任何素材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今天已經不存在能憑借自身或代表自身站到這種相對性之上的素材了,就算有,至少用藝術來表現它也不再絕對必要。”5

 

這一分裂對于西方藝術的命運而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們很難幻想自己能對其開啟的地平線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而,在它所帶來的種種后果中,我們已經發現了趣味與天才的分裂,其代表人物就是所謂有品味的人,而拉摩的侄子則是其中最典型的形象。只要藝術家還生活在與其素材的內在統一當中,觀眾從藝術品里看到的就只是他自己的信仰和自身存在的最高真理以一種必要的方式被轉換成藝術。這種情況下藝術本身的問題不可能產生,因為藝術就是所有人—無論他是不是藝術家—活生生的聯合和統一。然而,一旦藝術家的創作主觀性開始將自身置于素材和制作之上,換句話說,一旦他開始像劇作家一樣自由操縱所有出場人物,上述共享的具體空間就會分崩離析,觀眾從中看到的也不再是他能立即在自身意識里找到的那種最高真理。這時,他們能從藝術品里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必須經過美學表現的中介,而美學表現本身是獨立于任何內容的最高價值和最直接真理,它的力量存在于藝術品本身,也來源于藝術品本身。藝術家的自由創造原理就像瑪雅女神的面紗一樣,把觀眾跟他能從藝術品里得到的真理隔開。觀眾永遠無法像占有某種具體之物一樣把握這層面紗,只能通過自身趣味這面魔鏡欣賞它的倒影。

 

如果觀眾在這一絕對原理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最高真理,那么他自然應該承認,他的現實開始于所有內容、所有道德和宗教確信的崩塌;和拉摩的侄子一樣,他不得不在最陌生的領域里尋找自己的本質。因此,趣味的誕生和“純粹教養文化”的絕對分裂同時出現:觀眾在藝術品里發現的是作為他者的自己;在藝術作品的純粹創作主觀性中,他看到的不是確定的內容或衡量自身存在的具體基準,而是以絕對異化形式現身的自己。他只能在這一斷裂當中把握自身。

 

藝術品最初的統一性被打碎,最后剩下分裂的兩邊:一邊是審美判斷,另一邊是沒有內容的藝術主觀性,即純粹的創作原理。雙方都徒勞地想要尋找自身根據,并在尋找過程中不斷消解作品的具體性:前者把作品帶回“美術館劇場”這個理想空間;后者則通過不斷超越自身的運動試圖凌駕于作品之上。對創作原理感到陌生的觀眾嘗試將美術館作為自身基地,在美術館,絕對的分裂反過來變成絕對的自我同一,即“同一人格既是主語又是謂語的同一判斷”。而在創作過程中體會了造物主似的絕對自由的藝術家也開始努力讓他的世界客體化,以獲得對自己的支配權,這一過程走到最后的結果可以用波德萊爾的一句話總結:“詩歌是至高無上的真實。這種真實性只能在另一個世界里保持完整。”(la poésie est ce qu'il y a de plus réel, ce qui n'est complètement vrai que dans un autre monde.)面對展廳這一審美—形而上空間,另一個與之對應的形而上空間出現了:弗倫費爾畫布上的純粹精神空間,失去內容的藝術主觀性在這個空間里通過某種煉金術一樣的操作實現了其不可能的真實。從審美判斷的角度看,藝術的天堂是“美術館劇場”;從絕對藝術原理的角度看,藝術的天堂是詩歌的“另一個世界”和“煉金術的劇場”(Theatrum Chemicum)。

 

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將藝術的這一分裂推向了其最為自相矛盾的結局。蘭波從詩歌的地獄轉向哈拉爾(Harar,埃塞俄比亞城市)的地獄,從語言走向沉默。和蘭波相反,更為純真的洛特雷阿蒙放棄曾經見證《馬爾多羅之歌》誕生的普羅米修斯洞穴,投身把《詩集》(Poésies,繼《馬爾多羅之歌》以后詩人的第二部著作,在主題和寫法上與前者截然相反)作為朗讀材料的高中課堂或大學講堂。這位詩人先是把絕對藝術主觀性推到極致,最終甚至使人性和非人性之間的界線都變得晦澀不明;接著他又把審美判斷的視角貫徹到底,最后做出“法語文學的杰作是那些學校頒獎儀式上的發言和學院演講”以及“對詩歌的判斷比詩歌本身更有價值”這樣的斷言。他始終只能搖擺于上述兩個極端之間,一直無法恢復兩者的統一性。該事實更加說明我們對藝術的審美構想從根本上就存在斷裂,而要彌合這一裂開的深淵并不容易。審美判斷和沒有內容的藝術主觀性—這兩個形而上的現實總在不斷互相指涉轉換。

 

然而,在上述兩種藝術的“另一個世界”互相支持的過程中,有關我們對藝術的思考還有兩個最基本的問題沒有得到回答。這兩個問題分別是:審美判斷的基礎是什么?沒有內容的藝術主觀性又以什么為根據?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蜜桃avav在线| 爆操欧美美女| 第一福利在线| 九九热在线视频播放| 东北小伙gayxxxxx| 日本视频播放免费线上观看| jizz国产精品jizz中国| 这里只有精品视频在线| 老牛影院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旧版草莓视频| bnb98影院免费| 女尊后宫屁股sp调教| 欧美色亚洲| 97影院在线午夜| 欧美在线香蕉在线现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二区| 94在线成人免费视频| 啪啪吧| 女主被强迫的肉多小说| 免费网站在线高清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九九综合| 肉体秘书hd中文字幕| 搞逼视频| 日本xxxtube按摩| vodafonewifi巨大黑| 久久嫩草影院免费看夜色| 中国男同猛男videos巨大男男| 老师您的兔子好软水好多动漫视频|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black大战chinese周晓琳|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草的爽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国产精品香蕉| 2019av视频| chinese麻豆自制国产| 日本韩国中文字幕| avove在线观看| 免费刷qq黄钻的网站| 尤物校花闺蜜呻吟|